價值觀教育課程目標

價值觀教育組

 

價值觀教育目標:

  1. 價值觀影響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取態,作為人們判斷對錯、抉擇取捨及行為態度背後的標準和原則。當我們要作出「應不應這樣做?」或「這樣做對不對?」的決定時,不應單純考慮個人立場和看法,也應以國家的福祉和社會共同持守的正面價值觀作為判斷和決策的基礎。
  2. 價值觀教育是學生確立正確人生觀的重要基石,透過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持守正面的價值觀,去理解、辨析、釐清和判斷所接收的資訊的真偽或涉及的隱蔽立場,並作出理性和負責任的決定和行為,其重要性與日俱增。

 

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

 

十二種首要的價值觀和態度,即: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仁愛、守法、同理心、勤勞、團結和孝親,乃建基於學生於不同階段的發展和需要;藉著首要培育價值觀的建立,裝備學生積極面對成長和生活的轉變及挑戰,亦配合社會對香港下一代的期望和要求。

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

 

  1. 堅毅

培養學生堅毅,鼓勵他們為未來訂下目標並作出準備,過程中堅守正向的意念並勇於克服障礙,由始至終,不管發生甚麼事,也不會輕言放棄,真正做到「自強不息」、迎難而上;亦能以認真和積極的生活態度,迎接在學習或生活上遇到的轉變和困難。

 

  1. 尊重他人

培養學生尊重他人,能促進他們的社交能力,加強與他人的聯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香港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實踐「和而不同」,在日常生活上不論在家中、學校或網上世界,都懂得包容和尊重不同意見,與人建立和平友好關係,有助促進社會和諧與共融。

 

  1. 責任感

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他們明白無論自己身處順境或逆境,也要做好本份,修養品德、發揮己長,達致「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亦無論在任何生活層面和崗位,例如家庭、社會、國家、世界,都應盡己所能,完成責任,不負所托,真正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 國民身份認同

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是學校課程一個重要的使命,也是學校應有之責。國家不斷發展,加深學生對《憲法》、《基本法》、國家安全教育、「一國兩制」及國家發展情況的理解,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建立並鞏固學生作為國家一份子的身份認同,並對社會和國家整體福祉作出貢獻。

 

  1. 承擔精神

培養學生的承擔精神,不但盡力做好本份,積極思考如何精益求精;更主動肩扛承擔改善大眾福祉的責任,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犯上過失,亦能做到「過則勿憚改」,敢於承認及主動糾正。

 

  1. 誠信

誠信是一種個人修養和資產,「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沒有了誠信,則所有的原則皆沒有方法確立。培養學生信守諾言,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除了能面對自己坦然無愧,也能與人建立互信,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1. 關愛

關愛是用關心和愛,理解別人處境和需要。培育學生關愛,能以親切和關懷的態度與家人、師友相處,推而廣之能關心社會弱勢社群的福祉,甚至愛護天地萬物,實踐「親親而仁人民,仁民而愛物」,預防及杜絕欺凌及傷害動物的事件,共建關愛校園及和諧的社會。

 

  1. 守法

培養學生的守法意識,是要建立群體意識,明瞭生活在社會中,遵守法規是公民的基本責任,以保障社會上大眾的利益,促進彼此和諧共處;守法也包含律己和慎獨的意思,是個人行為的約束,將之內化成為價值觀的一部分,而並不僅是為了避免刑罰而在行為上服從法規。

 

  1. 同理心

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讓學生能凡事秉持「惻隱之心」,並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從多角度主動設身處地考慮和體諒不同人的處境及感受,體現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也讓他們懂得欣賞別人優點,同時接納對方的缺點,包容他人的行為和想法,以營造和諧關愛的社會。

 

  1. 勤勞

勤勞並非強調要不斷工作,而是鼓勵學生要透過生活,切實將所學付諸行動;藉親身感受,身體力行,培養勤勞的美德,成為勤奮向上、主動幫助別人,勇於承擔責任,同時尊重勞動階層,為自己、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福祉而努力,成為社會未來的棟樑。

 

  1. 團結

提升家庭、學校、團體和民族凝聚力,教導學生不以個人利益和喜惡待人行事,凡事從群體福祉出發,先公後私。團結家庭、社會和國家,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1. 孝親

以從小建立學生的家庭、鄉土、根源等觀念,教導學生以禮和真誠的心照顧父母和長輩,並愛惜自己,以積極樂觀的心過活以免他們擔心,學習「知恩感戴、飲水思源」。

Powered by Friendly Portal System v10.45